现在很多朋友都抨击造成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但事实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
儒家文化圈经济的崛起
这里所指的儒家文化圈指东亚,包括日本和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由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各方面的主导力量。其西方的价值观不断向世界各地输出。由于美国的现代化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文明,因此东亚各国都努力发展本国经济追求现代化,特别是日本,无时无刻不想早日超过美国。但是现代化是西方产生的,是不是亚洲国家追求现代化就一定要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无可否认,二战以后,西方将其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特征传播到了全世界,势头很猛,造成了职业、产业及教育结构的雷同,但这些雷同同样也造成了一些问题。瑞典社会学家佘庞说过:“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地球上有一个巨大的统一中心。”而且他认为有很多条通往和穿越现代化的道路。
既然又想实现现代化又想不接受西方的价值观,那是不是儒家的思想也可实现经济腾飞呢?小编曾在文章中写过基督教的核心思想是“自由”,那么西方现代化的要素之一就是自由个人主义,而东亚国家受儒家文化影响应该就是非个人主义,坚持集体性和纪律性。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各有优缺点。个人主义者会忽视他人的利益,否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基本感情承诺,会成为一个自我为中心的人,会将自己的社会抛在脑后。所以,近几年来,有一群美国学者正在提倡一种称为“团契主义”的社会,其目的就是缓和失去节奏的美国式个人主义,有力的伸张跟广大的社会的权利,他们认为个人权利必须与对共同体的责任平衡。因此自由过度了的话也会有集体主义的呈现。而集体主义的文化包含一种非常强大的成就取向的工作伦理,一种高度发达的集体共契意识,以及赋予教育的崇高声誉。
所以从东亚的经济成就来看,并不能把现代化定性为自由个人主义的产物。东亚模式是并非围绕个人权利、而是围绕根深蒂固的道德规范建立起来的社会,这种道德规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结构和共同体社会基础。因此,东亚现代化的成功也重新唤起了东亚国家的热情,变得越来越自信也更加重视自己独特的身份和现代性的独特文化表现。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已经沁透到了东亚社会各个角落,形成了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同质化的现代文明在东亚是行不通的,必须探寻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现代化道路。
儒家文化在香港的转变发展
1949年的时候,香港的经济还比不上上海,甚至连广州也不如,直到六七十年代,广东人才开始大规模偷渡乃至闯关香港,此时的香港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今天的富豪大多白手起家,“造船大王”包玉刚是汗雨淋下的码头工人,李嘉诚是走街串巷的木桶厂销售人员,更多的富豪正坐在从广州到香港的轮船上,或者是从惠州、宝安县泅渡过来的偷渡客。而现在的香港已经形成了17大富豪家族,最高的李嘉诚资产接近1000亿港币,而全部富豪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5000亿港币。因此,香港有今天的经济成就,和香港的家族企业密不可分。也正是因为儒家思想对家族企业的影响才有了家族企业今日之辉煌。
家族企业的产生和儒家思想紧密相连的。香港人认为他们的“中国性”最显著地表现在家庭价值观念上,特别是孝敬父母,证明他们仍然保持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而且这种家庭观念还很浓厚。因此香港人把这种家庭观念扩张到了经济领域。在香港,对于一个老板来说,在每个车间安置一个他信任的管理人员维护他的利益,是相当贯常的做法。即使没有直接亲族关系,一个人只要是老板的同乡,说共同的方言,和老板有某种远方的关系,就能得到老板的信赖和重用。同时香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受西方文化影响,追求财富是香港老板一代又一代的目标,只有得到财富自己才能出人头地,成为商界名流,儒家思想也赞成财富的获取,因此老板们增加家庭财富的目的意识都比较强烈。由于对财富及地位的追求,香港老板在选择亲属雇员时都很理性,能不能帮家族赚钱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你是熟人就对你宽松。因此香港的家庭观念现在可以看成一种规范及行为倾向,他要求个人把他的家庭利益置于社会利益及其他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并且要增进他的家庭利益,而物质利益是最重要的。
所以,正是因为儒家家族观念的影响,家族企业才得以飞速发展,从而使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各位朋友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一个有深度的百家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