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動態  »  新聞資訊
香港经济管理学院杜钢建院长出席非遗传承与文旅创新研讨会
2025-05-08   采访调研部  

      2025年5月7日上午,一场聚焦非遗传承与文旅创新的精彩研讨活动在清兰陶编文化有限公司热烈举行。香港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世界智慧科学院常务院长杜钢建应邀出席,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还有广东清香溢源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农旅青年阿斌》负责人阮崇斌,清兰陶编负责人、晓艺麻编书院院长陈晓懿,今日头条(清远)区域负责人、青果传媒总经理周辉林等,所有嘉宾齐聚一堂,以“麻编×陶艺”为独特视角,深入探讨非遗技艺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挖掘新的发展动能。
      非遗技艺:从传统手艺到产业新生
      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技艺的价值已超越文化符号范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力量。阮崇斌以宁夏麻编和河南花树凹陶艺村为例,生动阐述了非遗如何成功实现从传统手艺到产业的转变。
河南花树凹村经艺术家郭爱和改造,用9999口陶缸打造艺术景观,废弃老屋变身为三彩艺术展馆,吸引超10万人次游客,村民通过民宿经营和手作体验实现收入翻倍。重庆荣昌西山雨陶坊的90后夫妇管永双、李云杉创新“植物灰釉”技法,带动周边形成陶艺研学、夏布扎染的文旅集群,年接待游客超10万。
      杜钢建院长强调,非遗产业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守住传统技艺根基,借助设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跨界融合:麻编与陶艺的创新探索
      阮崇斌指出,麻编与陶艺虽属不同非遗门类,但在文旅场景中有广阔融合空间,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推进:
      空间场景共创:借鉴云南碗窑村“七彩陶瓷文化园”模式,将麻编元素融入陶艺景观,如用麻绳编织装饰陶艺装置,在陶艺体验区增设麻编工坊,打造“手作 + 观光”沉浸式体验空间。融合河南花树凹的“缸圈路”与宁夏麻编的“大地艺术”,打造“麻编与陶艺共生”的生态艺术村落,吸引摄影、写生群体。
      产品研发联动:利用麻编与陶艺材质互补性,将麻编作为陶器包装、装饰或功能性配件,如制作麻绳提手提升产品附加值。云南潦浒陶通过直播销售“麻编陶罐”套装,单日销售额破万元。开发包含微型麻编与陶艺小件的“非遗盲盒”,融入敦煌壁画、贺兰山岩画等地域文化IP,满足年轻消费者收藏需求。
      研学课程设计:参考宁夏“非遗 + 研学”模式,设计“一日匠人”课程,上午体验麻编编织,下午学习陶器拉坯,形成完整非遗技艺学习链条。引入科技元素,如利用VR还原古法烧陶场景,通过AI设计麻编图案,增强课程互动性与传播力。
未来方向:构建协同发展的非遗生态圈
      杜钢建院长从学术与产业角度指出,非遗文旅可持续发展需“政府 - 企业 - 传承人 - 社区”协同合作的生态体系。政府可参考天水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施意见》,设立非遗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开发。培育“非遗传承人 + 设计师 + 电商运营”跨界团队,如云南碗窑村借助高校资源推动传统陶器向高端艺术品转型,实现年产值突破700万元。借助短视频与直播经济,打造“非遗网红村”,如曲靖潦浒陶通过20多个直播间将千年古陶销往各地,带动2000余人就业。
      陈晓懿表示,作为清兰陶编负责人与晓艺麻编书院院长,将致力于麻编技艺传承创新,积极参与麻编与陶艺跨界融合,发挥技术与资源优势,期望各方加强合作,打造更具影响力的非遗文旅品牌。
      阮崇斌提出,未来文旅设计应突破“单点突破”思维,转向“全域融合”新模式,如将麻编工坊与陶艺村串联成主题旅游线路,配套民宿、农创市集,形成“非遗走廊”。
      周辉林从媒体传播角度分享见解,今日头条(清远)与青果传媒将发挥平台优势,通过精准内容推送和多元化传播形式,助力非遗与文旅融合项目获得广泛关注,利用短视频、直播展示麻编与陶艺魅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需求,为项目推广优化提供支持。
此次在清兰陶编文化有限公司的深度对话,为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各方坚信,通过创新激活传统、跨界打破边界,非遗技艺将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提升的双引擎,有望开创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