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專欄  »  理念前沿
堅持立德樹人,傳承紅色基因的湖南思考
2025-05-13   經濟與企業管理雜誌社  

龔劍新(中共長沙市雨花區委黨校副校長)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考察湖南,先後來到長沙、常德等地,深入學校、企業、曆史文化街區、鄉村等進行調研考察,開啟了全國兩會之後的首次考察,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第四次來到湖南。3月1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第一站來到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的城南書院校區,重點了解學校用好紅色資源、堅持立德樹人等情況並強調:“國家要強大,必須辦好教育。一師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這一紅色資源保護運用好。學校要立德樹人,教師要當好大先生,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知識文化素養,更要上好思政課,教育引導學生明德知恥,樹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努力成為堪當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大任的棟梁之材。”

認真學習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對於學校怎樣堅持立德樹人,傳承紅色基因,有幾點思考:

一.認真學習領會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再次從根本上回答了“教育要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遵行,為全黨、全國運用保護好紅色資源、堅持立德樹人指明了方向,意義十分重大。

指明了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與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緊密聯系,一脈相承。大學的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一批又一批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和國家賦予大學的崇高使命。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堅持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工作的根本標准,培養大量為國創先機、獻良策、懂科技、出實招、謀良治、爭奉獻、敢擔當、政治思想過硬、真抓實幹的人才,用實際行動和實際成效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不斷譜寫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篇章。

指明了教師的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深切希望教師成為大先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教育教學、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神聖職責,應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對青年和學生寄予厚望,殷切期望青年和學生成為明德知恥、立志報國,堪當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大任的棟梁之材。就是期望廣大青年和學生,要樹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到明德知恥。就是期望廣大青年和學生要志存高遠,樹立報國圖強的遠大志向。就是期望青年和學生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征程中爭當主力軍,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正確認識湖南與湖南一師的紅色地位,保護運用好紅色資源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湖南紅色資源十分豐富。湖南“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這次習近平總書記來湖南第一站又對保護和運用好紅色資源、堅持立德樹人進行考察並作重要講話。近年來,湖南一直致力於開發運用好紅色資源,省委書記沈曉明書記曾指出:“繼承發揚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風範,深刻感悟湖南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的文化底蘊,傳承紅色基因,努力把毛主席家鄉建設好。”

新時代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好紅色精神,就要正確認識湖南的革命奉獻和紅色地位,對湖南的紅色資源紅色文物加以挖掘、整理、保護和運用,講好湖南先輩先烈的革命故事和豐功偉績。

“千年學府、百年師範”。湖南一師前身城南書院,與嶽麓書院齊名,由南宋大儒張栻及其父張浚於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創建於南門外妙高峰,與嶽麓書院隔江相望,共有屋宇31所、基地園土26處,並有監院、講堂和“六齋”“十景”。張栻和朱熹曾在此講學論道,盛極一時。鴉片戰爭後,在賀熙齡、陳本欽、何紹基、郭嵩燾、王先謙、劉鳳苞等山長掌教下,城南書院和著時代脈搏與近代湖南自強不息的步伐,形成了與近代湖南相一致的經學主變派、理學經世派、維新變法派、君主立憲派、辛亥革命派等五大人才群體,有力推進了近代湖南乃至近代中國的發展。

特別是隨著城南書院發展演變成著名的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後,培養了12萬餘名優秀教師和其他各類人才,湧現了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時、李維漢、楊昌濟、徐特立、孔昭綬、易培基等一批革命家、教育家。湖南第一師範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母校、紅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聞名中外的紅色聖地,有中國革命的“紅色搖籃”之美譽,紅色底蘊非常深厚。可以說在湖南乃至中國書院史、教育史、革命史上,在近代湖南崛起史乃至近代中國史上,湖南一師城南書院都是不朽的曆史傳奇。

研究挖掘整理湖南紅色血脈及其曆史傳承。英雄有故事,血脈有傳承。湖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湖南省道縣玉蟾岩發現的古栽培稻穀,距今約14000-18000年,世界最早;湖南省澧縣的城頭山遺址距今6500-7000年,是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古城址之一;湖南懷化安江的高廟遺址,距今7800年-8000年,展示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山海經·中山次十二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此後,瀟湘一詞廣為流傳。“楚辭之祖”“中華詩祖”屈原的“求索”精神,是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作為道家文化發祥地的荊楚(瀟湘),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出現過的兩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社會改革革命運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一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家中的老子、墨子都是荊楚人,這一時期是由封建分封制向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社會過渡。漢唐以道家思想作為治國思想,到唐代中期,“瀟湘”逐漸演變地域名稱,並被後人不斷賦予新的內容,作為美的象征。宋代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者,他將儒家學說融入道家思想和佛學理念,創造性地建立了理學亦稱道學。他的理學思想影響到宋、元、明、清數代思想家。南宋朱熹、張栻二人往來於湘江兩岸,講學於嶽麓書院與城南書院。二是明末清初時期,提倡個性解放,批判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提倡民主。被世人譽為“東方的黑格爾”的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家、革命家、哲學家王船山“純志成德,繼正開新,經世致用,知行統一”思想,極大影響了鄧顯鶴、魏源、陶澍、林則徐、曾國藩、彭玉麟、胡林翼、郭嵩燾、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章太炎、黃興、楊度、楊昌濟、毛澤東等,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精神、思想的頂峰。

無論是1918 年8月,毛澤東、蕭三、張昆弟、李富春、唐靈運等主要代表人物共20多人進京參加赴法勤工儉學組織工作;還是1919年3月17日,一戰後第一批89名赴法勤工儉學學生(其中湖南學生43名,占了近一半)其中有蔡和森、蕭子升、張昆弟、李維漢、蕭三、歐陽澤、向警予、蔡暢等19名新民學會會員;至1920年12月15日,第二十批(也是最後一批)來自18個省的1813名滿懷救國理想遠赴法國勤工儉學追求新知的有志青年中,湖南人數為全國之冠,他們都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其中很多人為中國革命奉獻一生甚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而支持赴法勤工儉學的主要人物熊希齡、楊昌濟、章士釗等都是湖南人。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8個早期組織中,由湘籍革命家參與發起成立的有6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時,13名代表中湘籍代表占4名,全國58名黨員中湘籍黨員有20名。建黨初期湖南是全國黨員人數最多、黨組織分布最廣的省份,在中央軍委1989年和1994年正式確定的36名中國當代軍事家中,湘籍軍事家有15位。在共和國開國將帥中,湘籍元帥3名、大將6名、上將19名、中將45名,他們無不戰功顯赫、名震天下。還有許多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不同時期中壯烈犧牲沒來得及授銜的如:楊開慧、尋淮洲、毛澤民、袁國平、郭亮、夏明翰、陳覺與趙雲霄夫婦等,及新中國成立後轉到軍隊以外領域主持工作而未獲授銜的湖南籍早期共產黨員和高級將領譚震林、耿飆等。抗美援朝五任司令員彭德懷、陳賡、鄧華、楊得志、楊勇皆為湘籍將帥。6.7萬名湖湘子弟兵跨過鴨綠江,11541名湖南兒女的熱血灑在朝鮮戰場, 粉碎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八千湘女上天山”,締結了漢、維民族友好的團結精神,建設、維護了新疆的發展和穩定。無數的湖南兒女以堅定的理想追求、無畏的鬥爭犧牲、艱難的探索尋找、接續的努力奮鬥,舍身為國、前赴後繼。

在激情燃燒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征途上,湖南人民心憂天下、敢為人先、自力更生、發憤圖強,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瀟湘大地哺育了更多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湧現了很多光輝的精神。如雷鋒同志和雷鋒精神;如當代神農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如創造世界女排五連冠的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等,都是瀟湘文化土壤培育的碩果。三湘兒女守望相助、團結奮戰、力挽狂瀾,還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生動的抗洪、抗冰、抗疫抗震救災壯歌。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瀟湘文化哺育了廣大瀟湘兒女熱血拼搏、艱苦奮鬥,創造了無數科研成果,鍛造了一批耀眼的科學家如周光召、陳能寬、黃培雲、黃伯雲、何繼善、盧光琇、湯紅波、楊孟飛等。

三.以紅色資源和紅色血脈鑄“紅色師魂”,育紅色人才

國家要強大,必須辦好教育。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要堅持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以紅色資源和紅色血脈鑄“紅色師魂”。加強黨性鍛煉和培養,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教師都成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者,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者,成為黨史和黨的創新理論專家,成為知行合一、愛生如子的育才園丁。

以紅色資源和紅色血脈育紅色人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運用好紅色資源研學和實踐基地,增強黨史和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切實增強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方位的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可以運用虛擬現實與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制作100個數字AR沉浸式紅色影像紀念館;可以拍攝一百集短視頻,按全方位的實體播放平臺(如電梯、公交、地鐵、商場、戶外大屏、抖音、微視頻、省市區融媒體平臺,紅色瀟湘視頻號,央視頻及學習強國平臺等)投放播放。開展圓夢中國100集紅色講壇、100場紅色沙龍活動、編輯出版100部紅色書籍、黨校和各級黨組織開展送課程“八進”活動等,讓廣大黨員、幹部、軍人、學生、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都能主動、自覺,輕松、愉快地學習黨史和黨的創新理論。

四.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是凝聚同心圓夢最核心最持久的力量。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也是山水之魂、旅遊之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人民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紅色瀟湘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為湘籍建黨先驅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提供了思想源泉。進一步研究紅色瀟湘文化,保護和利用紅色瀟湘文化和文物,推進紅色瀟湘文化和文物保護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有利於讓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讀懂紅色基因,推進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強省。

經濟與企業管理》2025年  第01期22-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