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專欄  »  理念前沿
探尋新時代青年的社會創業之路
2025-05-13   經濟與企業管理雜誌社  

吳芸(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摘要:探尋新時代青年的社會創業之路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已成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持續提升我國社會治理效能的一項重要工作。面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複雜社會需求和治理問題,全國各地就市域社會治理進行了多層面的創新探索。其中,推動社會企業(以下簡稱“社企”)發展就是促進社會治理創新主體多元化、調動社會資源參與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探索。

關鍵詞:探尋;新時代;青年;社會創業;現代化

引言

社企是以創新商業模式,通過市場化、商業化手段實現社會使命、解決社會問題的組織。據聯合國《2020年世界青年報告:青年社會企業家精神與2030年議程》,在全球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社會企業家在青年群體中不斷湧現,成為青年創新創業的新選擇。近十年來,我國社企快速發展,根據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社會創業研究中心的調查,39歲以下青年在社企創業群體中占比達56%,逐漸成為我國社會創業最活躍的先鋒力量。要進一步推動社企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拓寬青年就業創業渠道,還需深入理解青年社企創業現狀,從其體驗出發優化支持政策。

一、青年創業者如何看社會企業

經過多年探索,我國社企發展主要有四種路徑:傳統社會組織市場化轉型、商業企業公益化轉向、事業單位向社企轉變與自發性社企。但從已認證的社企來看,多數源於自上而下的政府驅動力,並非青年社企創業的主流方式。例如,在社會創業(以下簡稱“社創”)核心陣地的社區,有認證的社企大多由社區居委會法人經營。相比之下,青年社創多以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踐行公益理念的商業公司起步,具體表現更偏向於自下而上的自發性社企。

盡管國內外學界對社企的定位和理解不盡相同,且實操層面行業與各地對社企的界定也存在差異,但對社創青年而言,社企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介於公益與商業之間的連續體。社創青年普遍認為,兼具社會公益慈善性和經濟營利性的企業就是社企,並傾向於以具有社會企業家精神的一般企業家自居。這樣的定義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更靈活的運營方式,既能積極投身社會創新、助力社會治理,又能應對創業過程中的複雜性,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這種傾向主要源於青年在創業實踐中的現實考量。雖然各地都推出扶持政策,但社創青年對將企業轉型為符合認證標准的社企時往往表現出較為保守的姿態。由於社企認證存在一定門檻,初創企業需投入額外成本和精力來維持認證社企的各項規範,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尋求社企認定的積極性,削弱了青年對於社會企業家的身份認同。

二、社創青年面臨的現實挑戰

青年對社企的認知和認證發展的保守態度,反映的是青年在社創之路上面臨的諸多現實挑戰。這些挑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企業發展規模有限。當前青年社創多以小規模自發性社企為主,尤其在一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青年明顯偏好小而美的運營模式。一線城市(如北京、深圳、成都)擁有類型多樣、人口規模巨大、空間規模各異的社區。龐雜的社區與人口規模意味著多樣的居民需求和生活方式,也意味著複雜的社區問題和發展挑戰。青年們創造性地將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看作新的商業機會,在“城市主理人”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以不同業態和風格的社區主理人或營造師形象出現。但由於其自我造血能力較弱,這類社創青年大多還保持“斜杠青年”身份,靠其他兼職來支撐自己的社創事業。

第二,初創社企市場競爭力不強。盡管社企的業務多集中在傳統企業認為市場潛力有限的領域,但這並不意味著社企不需要面對市場競爭。與傳統企業一樣,社企也需要通過開拓市場、創造價值來獲取利潤,以實現可持續運轉。雖然社會創新是青年的核心競爭力,但社企的生存環境本就比傳統企業更為嚴峻,那些新的商業模式能否在同行推出同質化項目時保持競爭力,並實現“義利兼顧”是社創青年面臨的重要考驗。

第三,社企生命周期與青年個人生命周期的沖突。社創初期,青年們多是在觀察到社會問題後,受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驅動,投身社企發展的。在這一階段,他們普遍認同為社會帶來價值的成就感高於金錢與收入提升帶來的滿足感,願意承擔更高的試錯成本,即使失敗也傾向於再次創業。但隨著年齡增長,社創青年難免會面臨來自社會時鐘的壓力(如婚姻、生育等),可能導致他們放棄社企運營,轉而尋求更加穩定的職業發展道路。

三、助力青年社創之路,進一步推動社會治理創新

截至2024年,我國已有超大、特大城市22座,這意味著各城市區域面臨的風險與社會治理需求愈加複雜多元。社企的創新模式為政府提供了一個以低成本代價驗證創新方案對解決不同社會需求和問題有效性的途徑。青年發展與城市發展緊密相連,他們積極參與社創對促進自身成長和城市穩定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助力青年社企創業值得社會各界共同關注。

一要推進資源整合,給予創業初、中期的社企更多支持。盡管青年在創業初期普遍能獲得政策支持,但要將企業推進到下一階段仍面臨諸多挑戰。由於社企服務的對象多為弱勢群體,其產品或服務難以通過傳統融資方式獲得投資;同時,青年又多從經濟回報率低、回報周期長的小微企業起步,而政府和投資機構更關注規模大、影響力強的項目,導致公益創投資本相對匱乏。這使得初創社企在維持日常運營和擴張的資金流上時常捉襟見肘,在實現使命與保持活命的天平上搖擺不定。因此,助力青年社創事業,應從政府層面進一步整合各地區資源,在產業、環境等方面為創業初、中期的青年提供更多必要資源,並針對不同發展階段提供適配的創業服務。

二要營造社區和民間主動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氛圍,提升民眾對社企的認知度。當前我國公益事業基礎初具,但社企在公眾視野的曝光度仍顯不足。要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助力青年的社創之路,還應加強統籌協調,通過全媒體多渠道推廣創新性強、受民眾認可的社企案例,定期舉辦論壇和展覽,分享成功經驗,普及社會創新理念。通過這些舉措,提升社企能見度、認可度和公信力,增進公眾對其商業模式、運營方式、社會使命的理解,從而形成自下而上、由社區和民間推動解決社會問題的良好氛圍。

三要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社企發展能力與競爭力。要克服青年在社創過程中面臨的資金、人力資源和企業能力不足等發展限制,需強化以社企為核心、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社企、大學與科研院所應發揮各自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創新要素重組。例如,社企在鄉鎮難以立足的主因往往是產品服務不匹配當地需求。因此,社企可聯合多方建立研發平臺,深入分析不同居民群體的實際需求與不同城鄉社區的資源特點、治理困境和發展重點,確保產品服務精准匹配需求。同時,社企可與高校建立戰略合作,為學生提供社會創新實踐機會,激發創業興趣,引導他們以公益創業創造就業;高校則通過將社會發展與治理理念融入專業教育,為社企輸送更多專業人才,提升青年社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