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乐永
導言:全國人大十四屆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國務院2024年的首要任務進行了全面部署。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寫入《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為全黨的共識。李強總理在今年三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十四屆三次會議上所做《政府工作報告》之“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一章中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所做的重要部署,是“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的政治職責”。因此,科學理解、妥善處理發展新質生產力與風險管理的關系,有利於防範化解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的風險,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1.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
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是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首次提出的。他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2.新質生產力之系統闡釋
2024年1月31日,習總書記主持了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主題是“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本次會議,明確了新質生產力的定義、並做了系統的理論闡述: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習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他要求:
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要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
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3.新質生產力將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2024年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2024年政府十項工作之首。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2024年7月18日通過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新質生產力成為國家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是確保我國在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健康快速發展、立於不敗之地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加速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年、尤其是改革開發以來國家的建設發展成果,已有的生產方式、技術水平、資源環境,為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使之迅速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奠定了基礎。
二、風險管理是黨中央的重要部署和國家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
風險管理作為黨中央重要部署寫入工作報告,始於2017年10月召開的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九大報告中九次論及“風險”,要求“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更加自覺地防範各種風險,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 …… ”。
黨的十九大召開前的2017年9月3日,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要有……見微知著能力,對潛在的風險有科學預判,知道風險在哪裏……”。
2019年1月21日,中央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習總書記在開班儀式上強調:“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我們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准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的政治職責,……要提高風險化解能力,……要完善風險防控機制 ……”。
2022年10月16日,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把風險表述為“不確定難預料因素”。他告誡全黨:“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全黨必須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範化解風險,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注重在重大鬥爭中磨礪幹部,增強幹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範化解風險本領。……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
以上論述顯示,防範化解風險,即管理學界所稱的“風險管理”,已成為中國共產黨步入第二個百年、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的重要部署和實現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
三、運用唯物辯證思維認識新質生產力與風險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領導幹部要加強理論修養,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學懂弄通做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掌握貫穿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戰略思維、曆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善於從紛繁複雜的矛盾中把握規律,不斷積累經驗、增長才幹”。
無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還是風險管理,都需要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指導。運用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有利於科學認識新質生產力和風險管理的本質及其辯證關系,利用高效風險管理措施有效防控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的風險,利用新質生產力的生產成果提升風險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1.科學認識新質生產力的本質
生產力,指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也叫社會生產能力。
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前一個稱為生產力人的因素,後兩個統稱為生產力物的因素。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它也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生產工具為標志將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劃分為:石器、青銅器、鐵器、機器大工業,共四個時代;西方經濟學以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領域為標志將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劃分為:采集和漁獵業,農業和畜牧業,工業,共三個時代。
進入機器大工業(工業)時代以來,生產力出現了四次飛躍式發展,學術界稱之為四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以蒸汽機為代表。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以電力為代表。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中葉至現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
第四次工業革命,21世紀以來。以高級智能機器人為代表。
新質生產力一詞是習總書記率先提出的,就其本質和內涵,他做了系統闡釋:“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新質生產力”一詞,是為了區別於“非新質生產力”(即傳統生產力)而存在和使用的。應該從以下三方面理解和認識新質生產力:
一是與傳統生產力的區別。在生產方式、技術水平、資源環境利用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與傳統生產力存在顯著的差異。生產方式上,新質生產力以高新技術為核心,高度自動化、智能化,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對人工的依賴。技術水平方面,新質生產力應用的科技成果更新,技術更新更快,創新能力更強,產品更適應市場變化和時代需求。資源環境利用方面:新質生產力更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要求,資源使用效率更高,生態環境壓力更小。社會影響方面: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催生出新興產業,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也深刻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二是與傳統生產力的聯系。新質生產力是在傳統生產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先進生產力,它在繼承傳統生產力中之有益成分的基礎上,在技術、管理、組織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和發展。許多傳統生產力的優質要素通過科學管理整合,與新質生產力要素結合,會形成先進生產力的質態。要尊重曆史、繼承優良傳統,積極開發、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新舊動能的高效轉換。
三是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注重傳統生產力價值。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傳統生產力仍然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傳統生產力在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提供就業機會、傳承曆史文化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同時,注重傳統生產力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社會發展質量效益。
2.科學認識風險管理的本質
我國國家標准化委員會,是較早加入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的政府機構。其在委派專家參與國際標准化組織“風險管理國際標准”制定工作的同時,組織制定了風險管理國家標准文件,為風險管理學術研究和實踐,構建了與國際接軌的平臺。《風險管理 指南》(GB/T 24353-2022, ISO31000:2018)對風險(risk)的定義是“不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對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的定義是“指導和控制組織與風險相關的協調活動。”
現代管理學界關於管理的定義是:“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要素組成的活動,有效支配和協調資源,努力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將風險管理定義與管理定義相比較,可以發現“風險管理”與“管理”的區別在於:“風險管理” 突出顯示了其指導和控制之協調活動的客體是“不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運動的。世界原本是由不確定性組成的,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確定性是絕對的。因此,不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也是絕對的,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人類已掌握的自然法則、科學規律和社會組織已形成共識、自覺或強制遵從的社會法則等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是相對的。”這是風險的本質。
風險的本質也決定了風險管理的本質。曆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是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發展的。現代人類文明成果,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知識,都是從應對管理無數“不確定性中”探索、總結出來的“相對確定性”的規律或准則。所以,風險管理的本質,就是“傳統管理的客體向影響目標之不確定性延伸”。兩者之邏輯關系如下圖。
風險管理與常規管理邏輯關系圖
風險管理的本質,就是常規“管理”對象由影響目標的確定性邊際拓展並覆蓋影響目標的不確定性。…… 風險管理具有絕對性,是常規管理的外延;常規管理具有相對性,寓於風險管理之中,是風險管理的內涵; 常規管理遵循的最基本規則,都源於風險管理的實踐積累,沒有風險管理就沒有常規管理。常規管理法則是風險管理的基礎,運用風險管理思維,有利於增強常規管理過程的防範化解風險能力;利用常規管理和風險管理的辯證關系,有利於探索風險管理的有效方法。無論在自然領域還是在社會領域的管理實踐,都需要科學認識和理解風險管理與常規管理之間的內再聯系和辯證關系,絕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常規管理中往往蘊含不同程度的風險管理屬性,風險管理中一般需要處理大量確定性影響因素、需要遵循和應用大量常規管理的准則和手段。在常規管理中,所管理的對象或要素之範圍延伸到影響目標的不確定性越多,該管理之風險管理屬性則越強;反之,在風險管理中,管理主體對所管理某項影響目標的不確定性因素之規律理解的越充分、所采取的管理控制措施越完善、管理效果的確定性越高,則該項不確定性因素管理之風險管理屬性則越低;某項不確定性因素管理措施經反複實踐、被組織確定為常規管理方案後,該項風險管理即轉化成為常規管理。
3.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決定了其不確定性影響概率高於傳統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由創新主導、擺脫了傳統增長方式和發展路徑、具有三高(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以下簡稱三高)特征,決定了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遭受“不確定性影響”的概率比發展傳統生產力更大,必須應對“不確定性影響”的複雜或困難程度更高。因此,在當前貫徹國務院部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應從以下五方面加強風險管理,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保駕護航。
第一,根據新質生產力“創新主導”的過程、主要是在對影響目標不確定性客體中探索尋求相對確定性之特性,科學規劃、制定“風險應對策略”;針對尋求發展的某項或某系列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程度、創新成效(或期望成效)等因素,科學確定風險應對原則和風險承受度,科學制定實施風險應對策略、措施和計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等規定,體現了黨中央針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之資本風險所制定的風險應對原則和策略。(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指注重長期投資並具有較高的耐心和容忍度的投資,它不追求短期內的高收益,而是專注於投資目標的長期價值回報。)
第二,根據新質生產力的三高特征,不斷完善、切實加強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構建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體系、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等要求,是黨中央針對新質生產力三高帶來之不確定性影響概率增高的特點,做出的完善、加強相關領域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部署。
第三,在新質生產力單項要素研發應用和多項要素綜合研發應用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運用唯物辯證思維,高度重視和管理控制新質生產力要素中隱含的、及衍生的各類各種不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以提升風險管控的實效。例如,在風電、光電等新能源開發推廣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有效防範管理這些新技術應用對人類自然環境(包括資源利用、氣候變化、未來工業垃圾處置)等影響;在各類新型材料(包括新型建築材料、裝飾材料、服裝材料、包裝材料等)、智能設備(包括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舶、無人家庭工具等)等研發推廣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有效防範管理這些新質生產力給人類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在新型農藥、肥料、種子、轉基因農牧產品等研究推廣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有效防範管理這些新技術潛在的不確定性因素。
第四,高度重視、提前研究部署、有效實施管控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社會關系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新質生產力對物質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將對生產關系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像機械化推動大量農村勞動力走進城市、大量體力勞動崗位消失一樣,智能化的廣泛普及、將進一步壓縮勞動者的就業空間;AI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極大地改變“白領階層”的工作業態,還將對城市交通、網絡空間、甚至公民隱私等諸方面社會秩序管理規則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對此,必須提前予以識別、分析、科學評價,並及時制定、實施有效的應對策略和對策。
第五,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充分發揮和利用新質生產力的優勢,提升風險管理的實效。風險管理是現代管理科學,需要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的支持。數理統計、模糊數學、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科學技術,使不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之識別、分析、評價技術發生了質的飛躍。新質生產力的不斷創新發展,將繼續推升風險評估技術和管理工具的科學水平,幫助我們獲得更多可以有效管理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之不確定性客體的相對確定性手段、方法或系統,更有效、且最大限度防範化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在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 作報告》(2024 年 3 月 5 日)第三章第二段
[2]《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2024 年 7 月 18 日)第三章第二段
[3]《在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 作報告》(2025 年 3 月 5 日)第三章第(二)節
[4]《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022 年 10 月 16 日)第三章第末段
[5]《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 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9
年 1 月 21 日)第十一段
[6]Pamela S. Lewis, Stephen H. Goodman (2006).《Management: Changes for Tomorrow's Leaders》,5th ed.
[7]《關於風險管理的哲學思考》(《中國風險管理藍皮書》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風險管理分會2024 年 9 月)第 04 頁
[8]《關於風險管理的哲學思考》(《中國風險管理藍皮書》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風險管理分會 2024 年 9 月)第 08 頁
作者 金樂永: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風險管理分會副會長、原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總風險管理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經濟與企業管理》2025年 第01期12-16P